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不安全的。在完全開放的經營領域,避免一家獨大是基本的游戲規則。尤其是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又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領域,更需要“你追我趕”的競爭壓力來確保市場活力與供給質量。
近日,一篇名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司機走投無路 乘客也無路可走》的文章刷爆網絡。文中截取多個場景,渲染著滴滴深夜停運后,乘客打車難的無奈和黑車司機漫天要價的貪婪,有意無意地營造了一種“人們根本離不開滴滴”的感覺。由于滴滴本輪深夜暫時停運恰是在聯合調查組進駐之后,不少人疑慮,如此奇怪的整改做法是否有“挾輿論逼宮”之嫌?
有沒有打“逼宮”的小算盤,只有當事方自己心里清楚。但在輿論風口浪尖這樣行事,多少會給人一種禍水他引的既視感,以為停運是官方要求的結果。但據報道,滴滴此舉不僅有關部門不知情,連專家也無法理解,并且認為未提前通告就“想停就停”涉嫌違規。更吊詭的是,有媒體發現,滴滴這邊“痛下決心”不惜全線深夜停運讓乘客無車可打,那邊卻“依然故我”,在白天正常運營時段繼續給沒有資質的司機派單。如此這般,到底是要整改還是拒整改?
滴滴的整改態度不甚清晰,社會輿論的反饋卻愈發明朗:雖然深夜打車不易,但許多人已漸漸由起初的“想它”轉向“隨它”“懟它”。因為雖然只是短短幾天,人們卻真切地發現,網約車服務已經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將剛性出行需求毫無保留地寄托在一家有野蠻生長之嫌的企業之上,會是多么脆弱。恰如有人分析,滴滴此番“停工多夜”的“撒嬌式整改”之所以備受差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事實上的壟斷地位。在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下,處于絕對優勢的企業掌握著整個行業的議價權與控制權,消費者乃至監管者都成了“弱勢群體”。
事實上,早在滴滴、快的兩大巨頭合并之時,市場擔憂就已存在,及至其后來收購優步,更讓憂慮以一種異乎尋常的速度化為現實。曾經的高額補貼瞬間不再,“任性加價”“隨意派單”等問題接踵而來。雖然這些年輿論對滴滴的聲討一刻沒有停息,但對業已坐大的“行業霸主”而言,口水顯然已經沒有了殺傷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態勢并不局限于某個行業、某家企業。觀照當前互聯網經濟發展狀況,其實不少企業都在跑馬圈地,經由各種“燒錢大戰”后形成行業“巨頭”,以至于“寡頭”。如果這些企業統統碰不得也改不了,否則就停擺的話,那么今天是這家企業下線整改導致“打車難”,明天會不會那家企業關閉測試引發“通信難”?
市場經濟實踐告訴我們,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不安全的。在完全開放的經營領域,避免一家獨大是基本的游戲規則。尤其是不涉及國家經濟命脈,又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領域,更需要“你追我趕”的競爭壓力來確保市場活力與供給質量。一旦有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減少消費者福利,我們就要堅決反對。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有關部門主動作為,而國際上也不乏這樣的例證。1984年,鑒于AT&T公司長期壟斷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美國司法部依《反托拉斯法》強制令其拆分,讓美國電信業重新進入競爭時代;2001年,因在Windows操作系統中“強制捆綁銷售”IE瀏覽器,微軟被司法部指控違反《謝爾曼法》,最終被要求與第三方公司共享API。這種反壟斷的堅決態度和決心,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只有在充分競爭的環境里,生產者、經營者才會有動力與壓力去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管理效率。由此審視,滴滴此番“深夜停工整改”著實給全社會敲響了“反壟斷”的警鐘。我們期待有更多便捷安全的出行選擇可以讓公眾“用腳投票”,屆時,相關企業自然會將重視消費者安全視為第一責任,而非討價還價的籌碼。
|